任我玩天堂 遊戲新新聞 阿祥的遊戲生活

[Game] 任天堂新一代主機「Nintendo Switch」初登場即一鳴驚人!全新創意是否讓玩家買單?5個玩家應該關心的問題!

[Game] 任天堂新一代主機「Nintendo Switch」初登場即一鳴驚人!全新創意是否讓玩家買單?5個玩家應該關心的問題!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001
圖:主打「可攜帶遊玩」的家用遊戲主機「Nintendo Switch」。

 

在今年的10月20日晚間,日本遊戲廠商任天堂發佈了新一代遊戲主機,過去代號為「Nintendo NX」的的「Nintendo Switch」初次介紹影片,而這台主機最大的賣點,就是兼具了「家用主機」與「掌上型主機」的特性,可以依照玩家的需求,透過專用底座連結電視,或是直接「熱插拔」主機隨身攜帶遊玩。

 

 

 

007
圖:「Nintendo Switch」的LOGO,很巧妙地顯露了主機手把可分離式設計的特色。

 

目前從影片中可以看到,「Nintendo Switch」在攜帶遊玩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像是主機本體具備立架,可以拆卸式的左右控制器,就可以在使用立架時拆卸下來使用,或是直接分離成為兩位玩家在多人遊玩時使用,這樣的設計相當有創意,也頗具實用性。

除此之外,「Nintendo Switch」採用了類似NDS的卡片式儲存媒體,實際可以使用的容量目前還不清楚,另外在硬體方面,「Nintendo Switch」與Nvidia合作,使用了新版本的Tegra行動處理器與Pascal架構的顯示晶片,預料在硬體效能方面會遜於競爭對手PS4或Xbox One,但本來硬體效能就不是任天堂遊戲主機的主要拆求,但實際「Nintendo Switch」遊戲的聲光效果表現,應該還是不少玩家所關心的。

不過究竟「Nintendo Switch」是否會讓任天堂重返榮耀,或是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話題呢?接下來阿祥整理了五個值得玩家們關心的五個問題,應該會值得大家進一步參考哦!

 

 

問題一:主機定位是?

003
圖:「Nintendo Switch」主機本體可透過專用的「Dock」底座與電視連結。

 

「Nintendo Switch」最大的賣點,就是主機本體內建了7吋的螢幕與可分離式的控制器,除了連結電視遊玩之外,也可以將主機直接從底座移除,直接變成可攜帶遊玩的掌機,因此也有媒體稱「Nintendo Switch」是一款介於「主機」與「掌機」的遊戲機。雖說這樣有彈性的遊戲方式是一大創舉,但對於任天堂來說,應該要好好思考的還是:到底這台主機的定位是什麼?到底是以家用主機為主,還是以掌機為主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這款主機的銷售目標族到底是誰?因為其實家用主機與掌機的玩家,雖說有部份是重疊的(有家用主機,出門時也會帶掌機),但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還是會因為預算的限制,兩者只能選擇其一,選擇的方式就會在於平常玩遊戲的方式,或是對於遊戲內容的喜好,「Nintendo Switch」若是想要兩面討好,其實並不會太容易,除非在價格上與遊戲內容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族群。

 

002


圖:「Nintendo Switch」的兩種使用型態。

 

 

問題二:效能表現如何?

005
圖:「Nintendo Switch」的單一主機除了攜帶遊玩,更可支援多人遊玩。

 

相較於競爭對手的PS與Xbox平台,老任自從N64之後就不再主打「硬體效能規格」的策略,而是在遊戲性與遊戲體驗上,試圖以更多創新來吸引玩家的目光,但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遊戲機「硬體效能」等同於「實際體驗到聲光效果的豐富度」,而「聲光效果」的感光刺激,其實本來就是遊戲性的一環,也因此從市場反應來看,任天堂在WiiU主機銷售的疲乏也是有跡可循的。在對手PS4、Xbox One均採用了新世代的x86處理器與高階顯示繪圖晶片之後,老任此次新發表的「Nintendo Switch」同樣也不強調硬體規格,而是強調「家中遊玩」與「攜帶遊玩」的無縫接軌,但對於玩家來說,最終選擇購買遊戲機與否的關鍵,還是在於「有沒有我想玩的遊戲」,而效能的表現的確會限制遊戲內容的呈現方式,到底「Nintendo Switch」所能呈現的遊戲內容是否能滿足絕大多數玩家,可能也會是決定這台遊戲主機銷售量的主要原因。

 

 

問題三:遊戲跨平台的問題?

008
圖:「Nintendo Switch」採用了卡匣式的儲存媒體,最大容量與實際成本應該會是遊戲開發商所關心的。

 

其實從過去Wii、WiiU的發展不難看出,任天堂對於遊戲機設計的理念走的是「差異化」的策略,像是Wii的體感玩法就真正將遊戲帶入了一個新領域,至於WiiU進一步強化了硬體效能,並加入了NDS觸控螢幕的操作界面,甚至能和電視螢幕連動而有了新的操作玩法。

 

009
圖:「Nintendo Switch」主機本體上自帶立架,可方便使用者架立在桌面上使用。

 

但這樣的「差異化」也意味著,對於採「跨平台發行」策略的遊戲廠商(為了接觸最多的玩家…其實是為了賺到最多錢才是)來說,同一個遊戲Title想要跨平台到「Nintendo Switch」意味著要為這個平台「量身打造」獨特的遊戲操作方式或是玩法,這會與其他主流平台(PS4、Xbox One)的跨平台開發方式有不小的差異,遊戲廠商是否愈意這麼做,恐怕還是得看「Nintendo Switch」實際的銷量而定,有可能在「Nintendo Switch」發售初期,我們只會看到原創內容的作品,或是知名Title的外傳類實驗作品,來試試市場的水溫。

 

 

問題四:遊戲控制器的變化,遊戲的設計如何對應?

004


圖:「Nintendo Switch」的控制器「Joy-Con」可拆卸為左右兩邊,並能透過專屬的「Joy-Con Grip」結合為更適合長時間使用的人體工學控制器。

 

從「Nintendo Switch」的介紹影片中可以看到,遊戲機本身的控制器「Joy-Con」採用「可拆分」式的-在單人遊戲時,遊戲的控制器和主流遊戲機相同,使用了雙類比搖桿、四方向鍵、四按鍵與左右食指鍵的設計,但若是攜帶出門使用時,若要單鍵雙打,就會變成「單類比搖桿」搭配四按鍵(原本左控制器的四方向鍵變成四按鍵)的設計。

 

010
圖:「Nintendo Switch」的手把也可左右分離使用。

 

這樣的設計雖然保留不少實際使用的彈性,但對於遊戲製作廠商來說,遊戲的控制界面卻會因為遊玩時型態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遊戲設計時,就會需要考量到這一點,這對於需要比較複雜操作的遊戲(例如:動作、格鬥、運動類型)來說,可能會有一些遊戲體驗上差異需要解決。

 

 

問題五:會與手機遊戲或服務連動嗎?

006
圖:目前任天堂已公開加入「Nintendo Switch」開發的遊戲相關公司。

 

在「Nintendo Switch」發表之前,就已經宣佈和日本知名的手機與網路遊戲發行商DeNA進行股權交換與深度的合作,因此也有不少人預測,在「Nintendo Switch」中也將會出現DeNA的遊戲或是服務,這是否將會成為「Nintendo Switch」的另一個賣點或許也是值得觀察的,畢竟手機遊戲目前正夯,作為家用主機的「Nintendo Switch」是否會和手機遊戲有哪些連動性,或是相反的從手機端能夠享用到主機平台上的遊戲資源,這一點會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小結:創新令人刮目相看,但這台主機到底是為了滿足哪一類的玩家?

011
圖:多人戶外遊玩或許是「Nintendo Switch」想主打的特色之一,但值得思考的是,到底是哪些人會需要這樣的使用情境呢?

 

在看到「Nintendo Switch」的初公開映像之後,阿祥和很多喜歡遊戲的朋友一樣,都覺得相當興奮,這種心情就好像當年看到Wii一樣。對於阿祥來說,目前主流的遊戲機平台廠商,真正不斷為玩家帶來驚喜的,應該就只有任天堂了,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繼Wii之後,WiiU的主機受限於本身的機能與獨特的操控設計,並未有更多第三方廠商的奧援,而此次「Nintendo Switch」能否吸引更多遊戲廠商加入,肯定會是主機能否大賣的重點。

除了遊戲內容是否夠多,另一個將決定「Nintendo Switch」 是否成功的關鍵問題,就是:這台主機到底是為了哪一類玩家所生?

自從手機遊戲大行其道之後,其實對於傳統遊戲廠商來說影響真的非常大,畢竟玩家一天玩遊戲的時間有限,該選擇把時間花在哪一個平台?其實和遊戲內容與生活習慣還是有關係,像是喜歡在手機上玩遊戲的多半是輕度玩家,玩遊戲多半是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來排解無聊,會願意花錢的其實是少數。至於會玩攜帶型掌機的人,有很多是過去家用主機的玩家,玩掌機還是看中方便隨身攜帶、想到就可以玩便利性。至於玩家用主機的玩家,多半是重視聲光效果的重度玩家,通常也是最捨得花錢在遊戲上的,而這一類玩家可能就不見得會喜歡攜帶型主機或手機遊戲,畢竟遊戲的聲光效果和內容豐富度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初公開映像】Nintendo Switch(ニンテンドースイッチ)

 

阿祥自己看「Nintendo Switch」的TA,應該還是放在原本的家用主機與攜帶主機玩家上,但有點尷尬的是,「Nintendo Switch」在遊戲聲光效果的表現能否滿足重度玩家的需求?但在攜帶型遊玩方面,主機本身的體積與重量真的好攜帶嗎?電力續航是否能滿足出外遊玩的需求呢?

但至少在第一印象,「Nintendo Switch」帶給大家的驚喜與話題性是相當成功的,但後續老任還會端出哪些牛肉上來,才是玩家最關心的吧?

 

相關聯結:

Nintendo Switch日文官網

歷史上的這一天,我還寫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