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思考 阿祥碎碎念

成為「授業者」,你不可不知的8個必備能力!

成為「授業者」,你不可不知的8個必備能力!

lecture001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韓愈的「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導授業解惑也」,我們在求學過程中少不了老師的指導、解惑。至於出了學校,進入職場,其實學習的路途也從來沒有中斷過,只是求學的「老師」可能換成你的老闆、主管、甚至是你身旁的同事,至於所要學習的事物也不見得都是書本上的理論,也有更多是工作實務上的技能。

 

 

 

你可能對這個有興趣…

 

不過雖然大家都懂得如何「學習」,但卻不見得都懂得「授業」,畢竟當學生要比當老師輕鬆不少,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稱職的老師,其實要花費的心力不少。除了過去透過部落格、雜誌與專刊撰寫教學文章,傳授一些數位工具的應用技巧之外,阿祥其實也在最近一兩年,開始具備「老師」的身份,授課的對象也很不同,有大學生,也有年齡層面非常廣泛的一般消費者。當然,想要作為一位「授業者」,其實需要下的功夫並不小,除了對於教學有熱誠之外,也會需要不少必備的能力。也因此阿祥花了一點時間,以個人的經驗整理了以下8個「成為授業者的必備能力」,希望對於有志於教學領域的朋友有所幫助。

 

 

知識系統化的彙整力

授課者在正式上場授課之前,必預經過「備課」的階段,通常這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會是實際授課時間的5-10倍。舉例來說,授課2小時,在備課階段花費的時間就至少會需要10到20小時之間,至於花費這麼多時間主要會是授課者將自身知識的「系統化整理」,簡單來說,就是將自身的「技術」與「實務經驗」這種偏向「質化」的「個人體驗」,轉變為較易理解的呈現方式,像是「Step by Step的操作」或是「條列式」、「數據化」與「圖表型態」的呈現。

 

進一步了解聽眾的互動力

授課者在授課時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重點,就是要了解你的聽眾是哪一類的族群?平常生活習慣是什麼?溝通時常用的語彙又是哪些?了解這些資訊之後,將有助於你在授課時,能夠以「符合聽眾生活體驗」的方式來敘述,並能以「聽眾現有所能理解的敘述方式」來授課,也能用最適切的範例來幫力聽眾理解你所要很達的課程內容。

舉個例子,當你面對一群大學生,和面對一群年長者,即便上課內容都完全相同,你所呈現的內容也將會有所差異,就算只是講個笑話,其實就有很大的差異了。像是阿祥過去在三星學園上課的經驗,每一場的學員年齡、身份都完全不同,因此在課前總是會花一點時日先和學員們互動、了解他們對於智慧型手機應用的經驗,會是確保教學品質的重要關鍵。

 

 

掌握進度的控場能力

每一堂課都有「時間」的限制,因此每次課程的主題該如何展開,主題討論的範圍有多廣,都會受限於「時間」,當然對於授課者而言,在課程前都會經過「預演」的沙盤推演,來預期課程的進行。但實際上課程的進行總會有許許多多的突發狀況,也因此課程進行的效果優劣,也會因授課者的「控場能力」而有所影響-這裡的指的「控場」其實和MMORPG中大家熟悉的術語算是大同小異,指的就是面對一些預期外的狀況,如何將局面導向對於自己有利的方向。

簡單舉例,在上課時若是遇到影響課程進行的聽眾,你該用什麼方式來勸導他的行為呢?這其實也回歸到上一點「了解你的聽眾是誰」這件事,若是你面對的是大學生,或許你可以用半開玩笑的方式來制止他,但若是你面對的是比你年長的聽眾,那你可能就需要放低身段來要求對方不要影響其他人上課的權益。

除此之外,若是遇到課程時間因為預估失準、或是中途被聽眾的發問打斷而讓課程進度延遲,授課者也需要依據現場狀況,來決定延長課程時間,或是精簡未講授的課程以確保準時下課。

 

 

顧及所有學員程度的洞查力

在進行教學時,另一個考驗授課者授課技巧的挑戰就是「每個人的學習能力與程度都不相同」,如何透過教學時互動時判別這個班級課程的學習者平均程度在哪個水平?哪些學習者可能是需要特別被照顧的?哪些學習者或許可以成為課堂上協助授課者的角度…這些判斷能力也是授課者需要透過教學經驗累積來取得的。

 

 

讓聽者「有感」的教學力

在進行學習時,就是需要專注、需要持續保持腦子運轉思考的過程,除了課程本身是否讓你感興趣之外,另一個決定你的聽眾對你的教學內容「有感覺」或是「直接無視」的關鍵,就是你的授課呈現方式是否讓聽眾感覺「有記憶度」、「容易理解」同時覺得「有趣」。想要讓教學呈現「有感」,其實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在授課中穿插一些與生活貼近的應用經驗或是個人心得,甚至可以用互動的方式,拋出問題聽聽台下聽眾的個人經驗,再回歸到課程中想要傳達的技巧或是專業知識,更能讓使用者覺得「有感」。

舉例來說,阿祥在傳授手機功能操作時,就不會只單純告訴聽眾「這個功能是如此如此操作…」,而是會先從「問題面」與「需求面」來詢問大家對於面對「生活中某些狀況」時,過去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最後帶出,現在你可以改用另一個更方便的功能…如此來帶出我接下來想要介紹的課程內容,這樣的方式會讓聽眾更容易理解「為什麼現在要介紹這個功能,學會之後可能對我的生活有更便利的助益…」。

 




 

評量學習成果的能力

面對你所教授課程的對象,是否確實有從課程中獲得知識、技術或是其他概念,授課者會需要在設計課程時,一併考量「能評量學習成果」的方法,以過去我們熟悉的學校教育模式來說,各種「考試」與「作業」就是老師們評量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但除了考試之外,在課程中設計「實作活動」也會是個不錯的方式,同時也能增進授課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

 

 

臨場抗壓力

對於教授者來說,需要一次面對多數聽眾,其實是不小的壓力。除了站上台面對眼光「注目」時可能會產生的不自在感之外,在與聽眾進行互動時,若是遇到較尖銳、甚至負面性質的問題時,該如何臨場做出對應的回答,也都會是授課者直接面對的壓力來源。

面對這樣的狀況,其實「經驗」會是你最好的良方,授課就和交朋友一樣,你會面對各種不同個性、背景的人,與這些不同類型的人交往,都會需要有不同的對應策略,至於策略該怎麼擬,最佳的「解法」或許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但在授課時,面對任何問題,唯一要堅守的原則就是「誠」,除了「有誠意」,更要「誠實以告」,教學本身就是「賣你的專業」,若是問題真的在你的專業範疇之外,請務必誠實說明,無論在任何場合,不懂裝懂是最要不得的。

 

 

自我評量與改進能力

俗話說得好「教學相長」,這句話其實一點也沒錯,在每次課程結束後,身為授課者有必要重新回顧一下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如何?包括前面提到的關於聽眾的了解程度、控場與進度掌握的能力、聽眾的學習成果與回饋…等,都是我們在後續授課能夠持續改進的重要參考,這對於授課程來說,也是自我能力提升的重要過程,也是教學能力培養必要的一環。

 

小結:

在教學領域阿祥其實非常資淺,因此上面提出的分享也算是比較入門的心得,不過希望這篇文章拋磚引玉,讓對教學有興趣的朋友,也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讓更多有志於教學的朋友能有更多經驗談可作為參考。

 

 

你可能對這個有興趣…

 

 

歷史上的這一天,我還寫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