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報

[Web2.0]“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Web2.0]“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Web2.0]“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距離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至今剩下不到一週的時間了,在這個週末,我們也可以從電視上、或是直接在街頭上看到兩位候選人的造勢活動。不過選戰打了這麼久,不 知道大家是否真的搞懂兩位候選人之間的差異性?他們的立場傾向又是如何呢?他們提出來的政策是否經得起考驗呢?我想大家各有解讀,但相信各位在投下神聖一票之前,應該也思考過,自己對未來誕生總統的期許,又是如何?

雖然大多數的一般人,都沒辦法踏足主流媒體、能夠有機會與候選人面對面直接提出訴求,不過好在現今網路發達,我們都能透過自己的部落格、或是到各個相關議 題的討論區去發聲,但有的時候還是容易流於自說自話、或是最後演出一場嘴炮筆戰,我想有不少人光是想到這樣,就興趣缺缺了,如果能有一個地方,沒有紛爭、 沒有立場、還能夠單純發表自己對未來總統的心願,是不是很棒呢?

也許你不知道,真的有一群人在默默做了這件事。

[Web2.0]“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非常專注於訪談的郝明義先生


我們的希望地圖(http://hopemap.net/)”是一個以“公民意識”為基礎、結合Web2.0精神、資訊視覺化與互動性的網站,希望能讓台灣的公民,放下平時的政治立場、暫時拋開大眾媒體帶給我們的負面資訊,回歸到自己的生活,好好思考,我們對未來的總統,究竟有什麼期望?

當然,因為你推我報的關係,上個星期四下午,我與愛席德nchild能有機會,親自前往大塊文化,訪問到“我們的希望地圖”這個活動的發起人-郝明義先生,進一步了解,當初為何會想設置這樣一個網站。

[Web2.0]“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個性健談、幽默風趣的郝明義先生,整個訪談的過程,氣氛相當輕鬆


我的希望地圖(HopeMap.net)活動發起人郝明義先生訪談

訪問日期:2008年3月13日
訪問地點:大塊文化
訪問人:愛席德nchild阿祥

<訪談影片>


訪談影片Part.1


訪談影片Part.2

<訪談內容>

最近在網路上出現了一個以“集結眾人希望”的網站-我們的希望地圖http://www.hopemap.net/),除了以Web2.0的形式,讓使用者進行交流,更結合了視覺資訊化的概念,把大家的輸入的願望以光點的方式集結成“地圖”,並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總統候選人,能夠從非傳統媒體的管道,看到人民對國家未來的期望。

身為網路原生媒體,你推我報也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這個網站的是如何產生的。在積極聯絡之下,很高興“希望地圖”的發起人-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先生可以撥冗接受訪問。想知道這個網站,當初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被發想出來、並付諸實際的嗎?來看看我們的這篇報導吧!



問題1:當初是在什麼的機緣之下,發想到“希望地圖”這樣的點子呢?

說起來蠻複雜的,“希望地圖”這個點子,有點像是一個想了20年的計劃,又有點像是想了兩年的計劃,甚至只是一個想了18天的計劃,怎麼說呢?台灣是 1987年才解嚴的,在社會長期的壓抑之下,人民一直沒有機會參與政治的熱情可以說是突然的爆發,這也讓我感覺到身邊的朋友、同事,非常熱情的參與了政治 與選舉的話題,有的人甚至將這種熱情變成如同信仰一樣,有的人可能只是當成生活娛樂,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覺得不知如何去面對“政治”的議題、也不了解 政治、更不知道如何參與。在當時政治運動氣氛的昇高之下,整個社會產生出一種對立、磨擦的情況,在當時熱中於政治的人,也產生了一種“被貼標籤”的現象,常常在對話時,會因為議題觀點的不同,被其他人歸類到“某個立場”,這在我自己的解讀,叫做“想法被綁架”,你明明只是認同了某個立場的其中一點,立刻就會被人誤解,以為你是全盤接受某個立場所有訴求,容易產生被人斷章取義的情形。也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個人一直保持不去接觸政治議題的原則。

在解嚴後我個人有三不,第一,我不為任何政治人物站台、背書、助選;第二,我不為任何政治人物出書,即使可預期這本書的銷量是很不錯的;第三,對於公司新 進的同仁,我也會寫一個MEMO提醒,大家不要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產生糾紛,就如同信仰一般,不需要因為彼此信仰不同,而強迫別人轉而接受自己的宗教。因 此,我成為了一個迴避政治的人,甚至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時,我也沒去投票,不過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繁忙於巴黎書展的會議的關係,雖然民主重要,但有些 時候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也是相當重要的。

也因為當時未參與政治的關係,事後回想起來好像是一種替補心理,我轉而關心一些公共事務,從一些小的、個人的開始做起。在過去,我個人的心態是“做好自己 本份就是對社會貢獻”,也因此疏於家庭、導致婚姻也發生問題,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在後來第二次的婚姻時,更是格外注意,在工作之餘,也應該多花時間在家庭 中,除此之外,我也體認到,除了個人家庭,是否也該為生活週遭的事情多付出,所以我在2001年先參與了廣青基金會的活動,每個月花一個晚上的時間,陪同 身障朋友讀書,持續了7年至今。再來,我也進一步參與了我自己的行業,也就是出版業的活動,像是2004我們籌辦了台北書展基金會、接辦台北書展,也因為 當時通路發生不少問題,我們也參與了台灣出版業者通路資訊聯盟。在後來,因為我太太生了一場奇怪的病,使得我對醫院與醫療領域產生的一些體會,因此去年我 發起了一個“You Care, I Care”、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的行動,後來我也擔任了醫院的義工顧問,提供病人家屬端的意見給醫院。

在參與了公共事務之後,我一直以為這些事可以彌補我過去未參與政治活動的缺撼,但到了最後,約兩年前,我還是覺得,政治似乎是不可迴避的議題,到底在這個 選舉的時刻,我又該如何為社會做一些事情?因此這些念頭不斷在心中醞釀著,到底該怎麼做、又不會違背我之前對政治的堅持,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課題,直到今 年的2月11日,即將面臨3月22日大選的時刻,我把我心中的想法化為實際,找一些朋友來談。這個點子最起初的想法,就是希望能讓大家換個想法來面對未 來,因此逐漸具體化成為“希望”這個概念。

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希望,這是無法勉強的,但是在這些希望中,總是會有一些共同的希望,所以我們歸納成為三個選前、兩個選後的共同希望。在選前,首先,我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挑起種族的紛爭其次,在選舉過程難免發生口舌之爭、負面抹黑,但不應該只是如此,兩位候選人都應該誠懇而明白的告訴我們他們的政見第三,選舉應該是和平的。 在選後,首先,當選的人應該把他們在選舉期間未想到的、或是不便說的,向大家開誠佈公,無論是期許會指正;第二,在選後,無論誰贏誰輪,都該彼此拍一下肩 膀,因為過去有太多例子,無論是親密家人,或是朋友同事,都有可能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形同陌路,或因此產生更大的衝突,在選後,大家應該互相安慰一下, 畢竟我們還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也因此,基於這五個共同希望,我們希望能有一個平台讓大家自由表達各自的希望,即使希望各有矛盾,也都可以各自表述,大家練習把自己的希望說出來。


問題2:政治就是處理眾人之事,因此希望地圖也可說是這個精神之下的產物,在這裡想請問郝先生,當初是因為何者理由,選擇以網路媒體為主軸來製作這樣一個平台,推行希望地圖這個活動?

其實我也想了很久,這件事情要怎麼去做,首先,我還是希望,這個東西還是一個公民意識的 精神,在發起這個活動之前,我也曾經與人討論、甚至經歷被勸阻、辯論的過程,我都希望做這件事的我,是個“公民”而非“選民”,至於這兩者要如何去區分 呢?基本上有三種特質:第一個,選民熱中於選舉,而公民只在投票日熱中這件事;第二,選民對於他所支持的政黨、候選人會產生一種無條件接受、照單全收的熱 情,但是公民,則是會需要用他的信念、價值去檢驗候選人和他的政見;第三,選民非常相信他個人一票的Power,透過選舉去選出國家的公職,公民同樣如 此,但假如期許的政治人物當選了,但卻無法滿足他期望,他會轉而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些事情,而非把一切都寄托於選票上。

上面我用一些例子去說明公民意識,在與其他人討論的過程,也有不少人和我說,不要提什麼公民意識,很多人一聽就嚇跑了,不過我認為,如果要做這件事情,一 定要把最基本的想法給說清楚,才能讓公民意識自發性的、理性的、用心的態度來看待政治議體。其次,我認為這樣一個東西應該是帶有遊戲的色彩、應該是好玩 的,讓這件事情感覺沒這麼嚴肅。不過說來簡單,但實際運作時的討論與調整,是相當困難的。

從2月11日我開始和別人談論這個點子、一直到2月15日才正式確認,應該是會以網站的形式來呈現,當然,想要做網站,另外也有二個原因,首先,過去我在國際論壇先峰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韓國之前的總統選舉,網路的影響只發生了20%力量,但在這一次的大選,網路力量則提高到了50%,與傳統媒體不相上下。其次,在台灣,網路上對政治也是同樣的熱情,不過大多訴諸於文字之上,也就是所謂的筆戰,但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來呈現政治議題呢?如果只是彼此在部落格上打這個筆戰,實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想要找出一個文字以外的方式來讓大家討論政治,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因為大家長期擔心被貼標籤,心理壓力太大,因此,在網路上來表達意見,會比你實際到其他媒體、公開站出來要容易不少。第四,我的觀察,遇到了政治議題,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大多是大眾媒體的觀點,因此,如果我提出一個公民意識強烈的議題、要給選民一個不同的概念,或許不容易受到大眾媒體的重視,反而藉由網路的串聯,還更容易發揮更大的力量。如果我們將我們各自的想法,傳遞到網路上去,應該可以傳達給更多的人。

問題3:台灣目前在網路上,對於選舉的議題也相當關切,以美國大選為例,除了候選人的官方網站,甚至候選人還會運用一些社會網路服務,像 Facebook、Myspace、甚至是Twitter這樣新興的微網誌服務。反觀台灣,目前兩組候選人,除了官方網站,似乎就很少和其他網路服務做一 個結合,這方面郝先生會如何去看,未來選舉與網路結合的方向?

我覺得這也是希望地圖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我們網站上的口號“喚醒300萬個希望”, 或許目標很高、很難,但不見得是不可能。如果我們大家相信,透過網路如果能完成這件事,才能讓兩位候選人注意到我們的意見,而不是讓他們感覺在我們網路上 玩了半天,只是小貓兩三隻在熱中這件事。當然,其實我還是相信傳統媒體,不過從報紙、電視這些媒體最近關注的一中市場、綠卡等關鍵字,拿來希望地圖查詢, 其實都是少得可憐,這表示說,對希望地圖的使用者而言 這些佔媒體絕大多數版面的話題,其實並不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希望地圖只聚集了4000個左右的希望,這也可能是為什麼,我們的候選人仍然只是去談一些主 流的議題,但如果今天希望地圖真的凝聚了300萬以上的希望,我想這些候選人一定是會看到這些在網路上的訴求,或許他們會體會到,他們在電視上激烈爭辯的議題,並不受到網路上這群人的重視,他們也會有所思考。其實不只是希望地圖,我想政治議題會如何在網路上發展、這些不同於傳統媒體的聲音怎麼傳達給政治人物,未來網路上的聲音是否可以大過傳統媒體,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問題4:郝先生剛才也提到,在希望地圖上,大家關注的議題與傳統媒體不同,是否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在希望地圖中,熱門度最高的幾個關鍵字?

在希望地圖上,最大的關鍵字當然是“希望”這兩個字,其他受到關注的關鍵字中,“不孕”是其中一個,像是有人提出,希望“不孕症治療”的費用是否能列入健保的補助;另外,“馬路”也是一個受到關注的關鍵字,許多人都提出,希望馬路能夠平一點,這兩個都是很具代表性的關鍵字。如果要選出前三名的希望,第一個就是剛剛提到關於不孕症的訴求;第二個希望則是,希望住在台灣的人,都是台灣人;第三個希望,就是希望台灣的馬路都是平的

以這三個希望來說,第二個希望我並不訝異,有許多人都希望停止族群之間的紛爭,反正只要住在台灣,就是台灣人。但是不孕症的訴求,對我而言倒是蠻出乎意料 的,最近幾年台灣的生育率連年下降,我一直以為是現代人晚婚、或是個人生活主張的關係而不想生,但是從希望地圖這樣的訴求來看,這些不生小孩的人有一部份 人是不想生,但是也有另一部份是不能生,因此他們得花不少金錢和時間去治療,而這樣的問題,過去在傳統媒體是很難看到。另外一個提出“希望馬路是平的人” 其實我是認識的,他是我們內部的同仁,當時我看到這個希望,其實心中是覺得很莫明其妙的,這樣的想法怎麼會被拿到這裡談呢?不過事後我才發現,其實這個希 望後來得到很大的迴響,當然,也許是我自己不騎機車,所以不了解這樣的痛苦,可能馬路的凹凸不平,造成機車騎士的生命危險。另外像是“住在台灣的人就是台 灣人”這種訴求,與“一中市場”可說是完全相對的議題,至於“不孕症”的話題,也許候選人廣泛的政策註求全然不同;而像是“馬路希望是平的”這樣個人的願 望,也牽涉了複雜的因素,原先我認為馬路的問題與我無關,不過在愈來愈多的希望串聯之下,這些問題也變得與我個人產生關係,也都拜網路之賜,引發我們對這 些問題的思考。

當然,也有一些希望,一定是透過網路才會出現的,像是有人希望“我們的新總統不要再吃魚翅了、國宴不要選用那些殘忍的料理”這樣較環保的訴求,而非單純把經濟搞好、安定政局而已。也可能因為媒體版面的關係,很難去將這些訴求全部表露出來,因此這樣也顯露出網路的優勢,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傾聽,通常可以發現不少平時不被重視的問題,而不受限於傳統媒體的版面。

問題5:網路上的形式是很多變的,以希望地圖這樣的形式來說算是相當新穎的表現方式,也結合Web2.0的概念,在當初是否有去參考過其他的網站?或是單純只是遊戲性的考量?

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想太多,最初的想法,覺得這樣的東西應該是一個地圖的概念,至少一個活動的名字先出來,但是該如何表現地圖的形式,一直沒有一個很好 的點子,直到今年書展,一位日本的設計大師杉浦康平,他送了我一個地圖,他是一個可以以日本各個城市為中心,改變地圖呈現形式的作品,他是印在紙面上的, 雖然點子不錯,但我也不想直接照抄他的想法,因為人家二十年前就做了,我現在應該可以做出一個更不同的東西出來。後來我唯一想到的,是將每個希望化為一個 光點,後來在2月15日時,大略有這樣一個架構,我才開始找人開始談製作面的事情,最初找了IT界的專家,他們一聽,都認為要實現這樣的想法,至少需要一 個團隊,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來進行,而且在當時討論出來的呈現效果,還沒有現在的成果來得漂亮,迫於時間的關係,在16日的晚上,幾乎放棄時,剛好有人提 醒我,可以找SeedNet的程嘉君總經理,約他討論,並在10分鐘之內,讓他全盤支持我的計畫,並由SeedNet完全支援程式與網站頻寬的需求。在網 站前端界面的部份,當初也考慮過香港一個設計團隊的作品,不過後來我仔細思考,我做這一件事為了台灣人、與台灣有關,因此我應該找一個台灣的設計師才對 吧?後來我也仔細想了一下,想到了我過去採訪過的Akibo,同樣也是不到10分鐘就讓他義不容辭支持了我的計畫,不過後來他也提到,他可以設計界面的部 份,但如果是要像發揮如同遊戲般的互動性,他需要找其他人來協助,此時他提出了一個人選,就是當初曾在美國SEGA擔任藝術總堅的黃心健,在當時我並不認 識他,在電話聯絡之後才發現,當天黃心健的小孩才剛出生,人在中壢,於是迫於時間,當天晚上我又請司機冒著大雨,飛車載我趕到中壢,就在醫院中與他見面, 和他解釋了我的計畫,最後直到隔週2月19日,才真正把SeedNet、Akibo與黃心健集結起來,開了第一場會,當場我就覺得實在太棒了,他們所提出 的方案,遠比我之前設想的要來得更好,除了代表希望的光點,甚至還可以透過希望的想關性,拉出線條的變化,並隨著選單的不同,讓光點排列成不同的圖形。後 來到了2月29日,網站就正式上線了,在短短十天內,這個網站從零到有,對我而言,網站就像突然蹦出來一樣,讓我看到了他們的專業

在最近幾天的睡前,我也會把房間的燈關掉,看著希望地圖首頁的光點,光是這樣就讓我覺得很感動了。


問題6:希望地圖這樣概念,在你們的部落格中也有揭露,後續還是會有延伸的計畫,不知道未來有沒有可能,可以開放這個網站相關資源,讓更多有志於公民意識 的人,開放更多不同的界面,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到希望地圖的本質?或是可以讓希望地圖平台化,讓使用者可以自由開闢議題,來形成他們的希望地圖?

我覺得這樣的建議非常好!這比我設想的還要多。最初我們決定設立五種語言版本的希望地圖,因為我認為,同樣的概念也是可以套用到台灣以外的地方,並歡迎大 家都來使用希望地圖,對於你們的建議,我採取開放的態度。以現況而言,畢竟我們這個計畫是設定選前來運作這件事,其他的想法,過一陣子我們還會陸續公開。

目前我們做這件事的一群人,完全都是義務性的,個人的資源是有限的,未來如果能夠讓更多人參與,相信可以發揮的力量是更大的。


問題7:希望地圖除了網路上的應用,也有實體的協辦單位,未來更會藉由實體出版的方式來紀錄整個活動歷程,這邊是否可以請郝先生說明一下這個部份的計畫?

這個點子也是Akibo提供給我的,因為其實也有不少人家裡是無法上網的,到底怎麼讓他們也能表達意見呢?於是我開始找了一些書店、圖書館,像是大型的台 北市立圖書館、以及誠品書店全省22個點,也有較小型的地方書店,像是永和的小小書房、淡河的有河Book,設立希望地圖的實體張貼版(註:可參考有河Book的部落格),未來等到總統大選結束後,再做一次完整的展示,給未來的新總統看看,眾人發出來的希望,未來也會透過出版完整集結。


問題8:這一次希望地圖主要的訴求是針對新總統,郝先生也邀請了兩邊陣營的人作為協辦單位,不知道到現在,他們是否有所回應、或是郝先生有提出一些期待他們有什麼具體作為?

當初邀請他們作為協辦,主要是希望他們能設置實體的希望地圖的張貼版,昨天我們到了長昌總部,看到他們已經設置好了張貼版,不過馬蕭這邊目前為止還沒看到,不過他們有承諾說會僅快處理,所以我們也是抱持繼續觀察的態度。

[Web2.0]“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訪談後的合照,對我個人而言,真的是收穫良多

相關聯結:

我們的希望地圖(http://hopemap.net/)
你推我報影視 vlog» 特別企畫 – “我們的希望地圖”發起人:大塊文化郝明義董事長專訪
我們的希望地圖-官方Blog
中時部落格-郝明義部落格-02希望地圖是一個許願練習機
有河book:我們的希望地圖 – 樂多日誌

歷史上的這一天,我還寫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