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ALAXY S24★ ★★★智慧型手機 AI 人工智慧準備統治全世界 學習.思考 星星星 智慧新世代 蘋果核戰 訊息.趨勢 讓你暈到死 谷歌大神

蘋果、Google與三星行動AI發展比較:隱私、樂趣或便利?

蘋果、Google與三星行動AI發展比較:隱私、樂趣或便利? -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相較於過去十多年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毫無疑問今年各家品牌共通的趨勢方向就是「AI」,在去年 Google 推出 Pixel 8 系列時,就明確地將人工智慧技術整合納入產品的特色主軸之中,而今年三星第一季發表的旗艦機 Galaxy S24 系列更是以「首款 Galaxy AI 手機」作為主要賣點,將 AI 相關功能深度整合至系統功能之中,同時也積極將 Galaxy AI 透過系統更新的方式下放至更多已上市的旗艦手機、平板之中,試圖讓更多使用者透過實際體驗感受 AI 技術的便利性。

你可能會有興趣

而上週蘋果的 WWDC 也正式揭露了與 OpenAI 的合作,並將在 iOS 18 更新將 AI 功能加入到 iPhone、iPad 之中,也讓「行動 AI」的競爭更為白熱化。

作為目前智慧型手機主導系統生態的三大品牌,蘋果、Google 與三星都展開了自己導入 AI 技術於行動裝置的佈局,但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三大品牌所採用行動 AI 的整合策略到底有哪些差異,又有哪些優劣之分嗎?外媒 Phone Arena 也有一篇專題文章也為大家帶來快速分析,下面阿祥也快速為大家帶來精華內容。

蘋果陣營:Apple AI – 隱私與安全成為前提

在 WWDC 之中,很會「說故事」的蘋果似乎放棄了「AI 人工智慧」這個名詞,而是「再次重新定義」自己的行動 AI 技術為「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或許為的就是去掩飾自己「全新發表的新功能」其實已經在其他陣營出現過的事實。

Apple Intelligence

不過蘋果本來就不是以「最新黑科技」為主要訴求(當然,做 SoC 的技術絕對是黑科技啦)的品牌,而是更擅長將已經出現的功能「打磨」成更易於使用、更精美的應用方式,但本質上運用生成式 AI 的功能-像是在不同應用程式中優化文字內容、甚至重新設計文本以符合特定需求;另外相簿功能加入「清理」功能也與 Google 的魔術橡皮擦、三星的生成式圖片編輯器類似。

Apple Intelligence

也因為既有功能無法搶佔先機,蘋果在發表會上格外強調了自家 AI 功能的「隱私與安全性」值得信賴,而這也是過去蘋果所一貫強調的基本原則,要說是蘋果的「核心價值」也不為過。但或許也是蘋果與 OpenAI 之間的合作讓人有所疑慮,因此不得不特別強調對於隱私與安全性以說服使用者,像是蘋果強調有自己研製的雲端伺服器來處理用戶資料,以及用戶對於資料存取權限掌控度的全面性。但這樣的訴求不見得所有人都買單,像是特斯拉老闆伊隆.馬斯克就放話自家員工將不允許使用 iOS 裝置,主要也是對於資料上雲端帶來的隱私危害,後續的發展也有待觀察。

Google 陣營:Google AI – 帶來樂趣與創作力為先

毫無疑問,Google 其實是首個將 AI 人工智慧帶入智慧型手機並作為賣點的公司,其技術發展能力也無庸置疑,而自家的 Pixel 系列也持續透過更新獲得更多新功能,另外一些生成式 AI 應用如 Google 相簿的「魔術橡皮擦」、 「魔術編輯器」工具,都能實現在手機端進行影像的專業處理,而且更簡單高效。

Google AI

此外,透過 AI 技術,Google 也將其應用在通話降噪、影片背景降噪的應用上,而相機應用也有更多 AI 特色功能,像是「最佳相片」就能在合照時發揮作用,讓大家都能做好表情管理,不用因為有人嘴歪眼斜而要不斷重拍照片。

最佳相片

在功能面方面,Google AI 導入到 Pixel 系列的功能大多不是太嚴肅、太過強調生產力或正經八百的應用,主要訴求讓用戶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更有趣也成為 Google AI 的一大重點,但卻不見得會是既定的限制,或許未來 Google AI 也有可能朝向更多應用情境發展也不一定。

三星陣營:Galaxy AI – 提供便利性與選擇性

今年三星的 Galaxy S24 系列可說是手機品牌中「發力」最大的廠商,而 Galaxy AI 也強調與手機中原本的應用功能完美整合,提供用戶在使用這些功能時的便利性,同時在操作上也力求簡單直覺,也提供更大的選擇彈性也用戶。

Galaxy AI

像是在三星瀏覽器(網際網路)、Samsung Notes 都提供整段文章「抓重點」的功能,但三星更進一步提供了不同的需求選項,你可以選擇條列式呈現,也能只濃縮成 150 字左右的摘要,或是針對會議內容整合的會議記錄…等不同的形式。

此外,通話時的即時翻譯不僅實現不同語言之間通話的即時翻譯與生成回應語音,同時也能依照用戶需求選擇不同性別、語調或語速的語音內容,甚至也能選擇在通話時是否要播放原音,或是只播放翻譯後的語音。

生成式圖片編輯器

從以上的例子也能看出,三星的 Galaxy AI 發展,重點放在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與個人喜好,並提供客製化的彈性,而這也是 Galaxy AI 受到許多用戶讚賞的主要原因,相信未來三星仍然會朝向這個方向來持續精進行動 AI 。

結語:三家之爭,最終誰勝誰敗?

從功能面來看,其實生成式 AI 能夠應用到智慧型手機上的方式差異並不大,至少從現在來看會是如此,相較之下 Google、三星的發展佔了先機,且互為策略聯盟夥伴,而蘋果直接與 AI 領域巨頭 OpenAI 合作,也確保了在技術方面不落居下風,而後續三家在勝敗之間會有哪些重要關鍵呢?以阿祥的見解來看可以簡單整理成為幾點:

1.差異化

生成式 AI 的發展成熟,目前可以導入行動平台的應用功能其實各家不會有太大的落差,但想要創造出優勢,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差異化」,就和過去智慧型手機比拼硬體規格、應用技術一樣,誰能最先拿出獨特的 AI 新應用,就能夠在行銷上佔居話語權,而這一點看起來也是三星正在積極進行的策略,除了 Galaxy S24 系列這一波推出的 AI 功能,後續隨著其他新機加入的新功能也成為後續吸引目光的重點。

2.技術、功能的更迭速度

近一兩年 AI 的發展訊速,每一季左右就會有更多令人驚訝的新功能出現,如何透過研發能力將新 AI 導入到行動端成為新應用,也會是在競爭之中脫穎而出的重點。

3.效率、便利性

目前各家的行動 AI 應用都採用「雲端」整合「本地端」的混合運行方式,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手機平台的硬體效能和雲端伺服器仍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未來待硬體發展更為成熟,是否有機會讓行動 AI 有更多比例在手機端運行且能有效率、使用夠便利也是重要關鍵。

4.隱私保護

生成式 AI 的出現,最大爭議莫過於個人隱私的疑慮,由於 AI 需要透過資料學習變得個人化,允許存取用戶資料可說是必要之惡,但對於重視隱私的用戶來說,資料上傳雲端會是一大隱患,當然像是蘋果有掛保證雖然蘋果 AI 使用 OpenAI 的技術,但用戶資料絕對會受到保護,但承諾是否可信也得先打一個問號。針對隱私問題,三星可選擇資料不上傳雲端,只使用本地端處理並能透過 Samsung Knox 安全平台保護資料安全,但卻會因此限縮可使用的 AI 功能,未來兩者之間是否能取得一個平衡點也值得關注。

5.殺手級應用

回顧過往的科技產品發展,一個全新技術從出現到真正普及的關鍵,還是在於「應用面」是否有真正打中用戶需求,以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功能型手機來說,更直覺的操控、透過 APP 擴增更多功能性就是其「殺手級應用」,而 3G 過渡到 4G 行動通訊也有賴於串流影音的發展推波助瀾,對於行動 AI 而言,看起來真正的殺手級應用還沒有出現,會是什麼?也很值得大家關注。

總結

當然,對於智慧型手機品牌來說,AI 人工智慧技術可說是一個「新樂園」,允許這些廠商盡情發揮創造力來實踐對於行動 AI 的未來願景,至於這場競爭何時會分出勝負,目前競賽才剛起跑,也許還要再過一段時日才會有些眉目吧!

你可能會有興趣

相關連結:

Privacy vs. Fun vs. Choice: How Apple, Google, and Samsung Approach AI in phones – PhoneArena

歷史上的這一天,我還寫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